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114樂齡招生 2024國小藝文競賽2 內湖安全社區 活動花絮照片
:::
臉書分享 line分享 推特分享 微博分享 複製網址

內湖國際安全社區介紹影片

壹、社區概述與特性

1.地理環境
   內湖區位於臺北市東北地區,面積約31.6平方公里,東西北三面環山,南面臨基隆河,由於位處亞熱帶,每逢颱風或豪雨,部分山區備受土石流災害的威脅,區內擁有58座鄰里公園,9條登山步道及河濱自行車道,好山好水的獨特景觀,吸引許多人到此從事休閒活動。
2.經濟與產業
   內湖區擁有內湖科技園區及全國最集中的現代化工商服務區,聚集了許多大型賣場、運輸、倉儲業,不僅增進就業機會,還促進消費能力的增加,然而,既有的空間環境也侷限了道路及公共設施的發展。
3.交通運輸
   在內湖區產業急促發展下,帶來超出負荷的交通流量,尤其每天上下班時段,交通壅塞成了通勤族的噩夢。隨著2009年捷運文湖線完工通車,2011年捷運板南線與文湖線完成串連,2013年接連淡水信義線,2014年完成接連松山線通車,內湖區公共運輸上更為便利。為了因應短程接駁,臺北市政府在捷運周邊陸續增設了42處YouBike公共自行車租借站。卻衍生出U bike騎乘者與行人通行間的安全問題,成為本區持續推展安全促進工作的重要課題之一。
 4.健康資源
    內湖區醫療資源非常充足,區內的三軍總醫院、康寧醫院、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臺北分院、國泰內湖診所、內湖區健康服務中心。除了提供民眾便利及專業的醫療照護外,還協助匯集社區民眾的傷害數據及問題分析。
 5.教育資源
    本區教育體系完整,涵括小學至大學的各級學校,並有一所社區大學共計31所,提供民眾全齡學習的場所,這些機構更是本區推廣社區安全理念的最佳夥伴。

貳、人口結構

依據臺北市政府2019年公布,全市人口有2,645,041人。內湖區為285,795人,佔全市10.8%,其中男性136,210人,女性149,585人,男女比例為1比1.09 ,15歲以下人口約占全區人口14.41%,15歲至64歲約72.13%,65歲以上約13.45%相對本區扶養率為38.63%,低於臺北市46%,顯示本區人口結構較其他行政區受高齡化影響程度較小,2016年底區內經濟活動人口為232,900人。涵括臺北市之13.02%顯示是臺北市的新開發經濟活動區。由2004年至2019年的人口曲線可看出,內湖區0至4歲人口相較於臺北市有明顯增加趨勢,很大的因素是因為內湖科技園區吸引年輕上班族群來此工作,加上本區有良好且方便的居住環境,也提高年輕族群在此定居生養下一代的意願,故在臺北市12個行政區中,屬相對較年輕的社區。

叁、三次認證

臺北市內湖區於2002年開始推行安全社區計畫,目標是為內湖區居民及往來內湖的民眾,除了建立安全的生活環境,同時營造在地安全文化。自從2005年通過WHOCCCSP認證,成為全球第94個國際安全社區後,我們依據WHOCCCSP準則,經營安全社區各項計畫,並將各項安全促進方案一一落實。在2010年2015年陸續通過WHOCCCSP國際安全社區認證。

肆、2015年後持續遵守安全社區營造

內湖區自從2015年臺北市內湖社區安全與健康協進會向WHOCCCSP申請,獲得第3次國際安全社區認證後,持續與遵守WHOCCCSP七大準則作為社區安全營造工作的依據,目前共有6個安全推動委員會,包含居家安全及社區家戶聯防、學校安全促進、交通安全促進、消費職場安全促進、救援及休閒運動安全促進、蓄意性傷害防治等。各項安全促進方案皆依據傷害監測與研究小組匯集警政、消防、衛生、教育、工務局等單位,提供事故傷害數據及監測之分析結果訂定,並在社區內結合公私部門、民間公益團體及產業協力推動各項安全促進計畫,同時積極改善高風險族群及環境所面臨的各項問題。由事故傷害監測的數據逐年改善中,可看出過去各項安全促進方案的具體成效。為了有效提升社區安全營造,我們透過每年國內社區互訪活動、成果發表與對社區辦理安全宣導活動,參與國際安全社區各項網絡活動,同時接待國內外社區團體前來觀摩內湖安全社區成功經驗。其中包含2015年在泰國南府舉辦的第22屆國際安全社區研討會,2017年在賽爾維亞舉辦的第23屆國際安全社區研討會,2018年在日本舉辦的第九屆亞洲安全社區研討會,也樂於和來自韓國、北京等社區團體分享安全社區經驗。更積極參加在國內舉辦的提升安全知能相關研討會。

伍、未來與願景

安全是普世價值,臺北市內湖社區安全與健康協進會自2002年投入社區安全營造至今,一路走來見證了內湖區的蛻變與成長,但隨著社會、經濟、交通乃至氣候等的變遷,讓我們肩負著在不同階段有著不同問題要去克服的使命,對於社區安全促進所做的努力,雖然無法立竿見影,然而,不安全環境的逐步改善及民眾對於安全認知度逐年攀升,卻是我們朝向安全社區目標不斷努力前進的結果。我們藉由在地人關心在地事,來促進社區安全大小事,由眾多社區人來共同實現這樣的理想。讓安全看得見,是安全的文化運動,成為推動普世價值的動力,永續發展。
 

回到上方